我從小就喜歡運動,到了國中之後參加田徑,接受更多訓練,在運動的過程中,「我想要當個運動員」、「我想要達到x x目標」的想法越來越強烈,而運動員的養成,絕對是腳踏實地的練習,只有按部就班的訓練才會得到成果,不可能一蹴可幾,而我自己也是一樣,越是接受訓練,越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,『跑步』就是我最明顯的興趣與目標,在這種情形之下,當你有能力作夢,且一步一腳印的去實踐,夢想就會被放得越來越大,而且毫無疑問的確認目標,這種情況應該就像朱木炎與陳詩欣一樣,我相信他們一開始踢跆拳道時,並不會知道將來他們是會站上國際舞台、拿到奧運金牌的人,但是,當他們快要到達運動員的巔峰,一步步達到預定目標,從區域冠軍、全國冠軍、亞洲冠軍一項項奪下大獎時,很自然的就會想到「我是不是能拿到奧運冠軍」。
不過,回想當初作出抉擇時,那確實是一條非常辛苦的路,家人與週遭親戚的意見,不論反對得多麼強烈,都只是讓我更確認我想走的路,從十歲開始接受身體運動的訓練,漸漸的我就知道,我的目標絕對不適唸書考大學,而是成為運動員。那個時候我覺得不一樣的是,當時台灣的單親家庭越來越多,雙薪家庭也開始成長,婦女走出家庭出去工作,而我的父母親除了在工作上努力之外,也面臨感情上的難題,甚至分居了好一段時間,失去雙親的關心,讓我有更多的藉口可以去運動、去做我想做的事,都是爸媽管不到的,不過,這個時候的小孩子其實特別容易學壞,會受到其他問題小孩的影響,漸漸偏離正軌,而那時的我,因為有另一個滿足自我、表現自我的管道,才不至於變壞,要不然在那個環境想學壞,真是非常簡單,回頭看看我過去的同學,有的送進監牢、有的槍斃死亡,也有吸毒致死的,還有被黑道槍殺的,因此,當初我一直堅持走上運動員這條路,或許也是一種幸福吧。
我自己是六年五班的,相較於四、五年級生,算是比較受到保護長大的小孩子,三、四年級是歷經經濟起飛的一群,而五年級生是認命的一群,服從性高,覺得只要和前人學習,凡事肯做、肯拼就能獲得成功,這是普遍的價值觀,不過我們這些六年級生,因為經濟起飛已經到了一個階段,小孩子普遍受到家長的過度保護,開始被要求去上各種補習班,作文、英文、心算等等才藝,能補就補,當時父母總一致認為「去唸書就對了啦!」而我自己也是在這種「補習萬能」環境下長大的小孩,不愛唸書的我,當父母把我送去補習,我就想盡辦法翹課,後來我回母校福德國小獲頒傑出校友時,我就對著所有的小朋友說,我真的很感謝慈惠堂,那是學校附近一間經常捐贈款項或獎助學金給福德國小的廟,當時我常藉口說要去慈惠堂讀書,其實卻是跑去打籃球,所以慈惠堂也算是我的救命恩人(笑)。
- May 20 Sun 2007 20:05
跑步人生 林義傑(二)立志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